生物安全评估以及管理简述

生物危害:广义上指各种有害生物因子(病原微生物、来自高等动植物的毒素和过敏原、来自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毒素和过敏原、基因改构生物体等)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实验室感染:在实验室进行感染性致病因子的科研中,对人员造成危害和对环境污染。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以滤除≥ 0.3 um 微粒为目的,滤除效率符合要求的过滤器。 定向气流:在气压低于外环境大气压的实验室中,从污染概率小且相对压力高处向污染概率高且相对压力低处受控制流动的气流。 消毒: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一般用消毒剂达到消毒的目的。 灭菌:杀灭或清除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过程,一般**物理方法达到灭菌的效果。 屏障实验室:即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实验室,是为处理危险度三级微生物和大容量或高浓度的、具有高度气溶胶扩散危险的危险度2级微生物的工作而设计的。 危险废弃物:列入G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G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废物特性的废物,危险特性是指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和污染性等。 生物安全柜:BSC,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其主要原理是使安全柜内保持负压,气流只能从外部进入安全柜,使柜内的病原微生物不能逸出,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同时其循环风和排风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又能保护产品和环境。 个人防护装备:PPE,人们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为防御各种有害因子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用品的总称。 气溶胶: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稳定的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生物危害标志:G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为**醒目的橘红色,其三边可以任意缠绕粘贴在装有生物危害材料的盒子上,并在不同部位可以看见,且容易在物品上打上印迹,并且经测验该标志易于识别和记忆。该标志粘贴在实验室入口处,其下部应标注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和责任人姓名与联系电话。 安全标志:用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的标志,由图形符号、安全色、几何形状活文字构成。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四大类型。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危险度评估、基础实验室(1级和2级生物安全水平)、防护实验室(3级生物安全水平)、**高防护实验室(4级生物防护安全水平)、实验动物设施、实验室/动物设施试运行指南、实验室/动物设施试认证指南、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食物安全柜、安全设施、实验室技术、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消毒灭菌、感染性物质的运输、生物安全和重组DNA技术、危害性化学、生物安全责任人和安全委员会、后勤保障人员的安全和培训规划。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和类型:来源:1)标本来源,检测标本和菌毒种;2)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来源;3)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可引起危害性物质泄漏的操作;可造成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的操作4)实验动物实验研究的野生动物也可携带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实验动物在运输过程中感染带毒,而实验室未对动物彻底隔离观察和检测就直接进入实验,可能引起实验室污染及对实验人员危害。类型:(1)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由于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以气溶胶的形式飘散在空气中,当工作人员吸入了这种污染空气而造成感染(2)事故性感染,一般是由于实验室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疏忽,使本来接触不到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直接或间接感染实验室人员甚**危及周围环境。(3)源于人为破坏,如播散生物战剂。 生物危害的来源: 1)传染病的危害;2)来自外来物种的入侵;3)来自转基因生物的可能潜在危害;4)来自生物恐怖事件。 生物安全柜的分级和用途:分级:根据保护对象和程度的不同分3级:I级保护工作人员和环境,Ⅰ级生物安全柜能够为人员和环境提供保护,也可用于放射性核素和挥发性有毒化学品操作。因房间空气通过正面操作窗直接吹到台面,不保证操作对象(样品) 不受污染;II级保护工作人员、试样和环境,A型用于不涉及有害化学品的日常的微生物实验,B型用于需除去有害气体、烟尘或限制其扩散的生物研究,选A类还是B类生物安全柜的关键:不是生物因素,而是操作人员是否使用挥发性有害物质或放射性物质;III级采用手套箱更严格的保护工作人员、环境和试样,完全密闭、气密结构的通风柜。正面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手套箱式操作口。工作空间: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空气。用途:处理危险性微生物的箱型空气净化安全负压过滤装置。防止操作者和环境暴露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性气溶胶,保护操作人及实验室内外环境。**重要安全设备,形成**重要防护屏障。 
临床实验室生物的安全隐患:1)未知因素的风险,:存在大量未知因素带来的风险,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大隐患。2)建筑设计的安全隐患:选址受限制,建筑和设施的安全隐患3)管理的安全隐患:内务管理的复杂性,人员和岗位管理的薄弱环节。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原则:普遍性防护原则。假设所有来自病人的血液、体液和组织都具有传染性。要求临床实验人员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重点降低气溶胶的产生。 临床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措施:1)实验室设计和建造要按照规范来,一般按BSL-2要求,合理分区和布局,并强化通风换气。2)正确使用安全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灭菌器,洗眼器,选用带安全罩的离心杯或真空采血管,使用无弹力铂丝接种环等。3)个人防护装备,防止受到生物、化学、物理等有害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包括眼睛、头面部、呼吸、手部、脚部及身体防护装备。 #p#分页标题#e#
实验室中离心机的安全使用要求:1)按照操作手册操作离心机。2)放置高度应使小个子工作人员也能够看到离心机内部。3)离心管和盛放离心标本的容器应当由厚壁玻璃制成,或**好为塑料制品,使用前应检查是否破损。4)用于离心的试管和标本容器应当始终牢固盖紧(**好使用螺旋盖)。5)离心桶的装载、平衡、密封和打开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6)离心桶和十字轴应按重量配对,并在装载离心管后正确平衡。7)空离心桶应当用蒸馏水或乙醇(异丙醇,70%)来平衡。盐溶液或次氯酸盐溶液对金属具有腐蚀作用,不能使用。8)对于危险度3 级和4 级的微生物,必须使用可封口的离心桶。9)当使用固定角离心转子时,不能将离心管装得过满,否则会导致漏液。操作指南中应给出液面距离心管管口需要留出的空间大小。10)应当每天检查离心机内转子部位的腔壁是否被污染或弄脏。11)应当每天检查离心转子和离心桶是否有腐蚀或细微裂痕。12)每次使用后,要清除离心桶、转子和离心机腔的污染。13)使用后应当将离心桶倒置存放使平衡液流干。 实验室中移液器的安全使用要求:1、应使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2、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4、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5、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6、污染的移液管应该完全浸泡在盛有适当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移液管应当在消毒剂中浸泡适当时间后再进行处理。7、盛放废弃移液管的容器应当放在生物安全柜内。8、有固定皮下注射针头的注射器不能用于移液。9、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感染性物质的分类:A类感染性物质:是指在运输过程中与之接触能对健康人或动物造成**性残疾或致命疾病的感染性物质B类感染性物质:是指A类感染性物质之外的感染性物质。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为了避免实验室中有害的或有潜在危险的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危害而采取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称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1)包括实验室物理防护,2)规范化实验室管理,3)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实验室安全处理锐器的原则: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物。针具使用后不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容器内,在完全装满前应及时丢弃。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的要求:1、采集设备与器材: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需要有与所需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向适应的设备和器材。2、采集人员与操作规范:必须由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采集,遵循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严格做好个人防护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样本采集人员和实验室检测人员之间应进行有效且适时的沟通。3、应急措施与预案:需要具有有效的防治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生物安全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4、采集技术与手段:需要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5、样本包装与运输: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或烈性传染病样本,应该采取特殊明确的标示,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和使用合适的用具和方式进行样本包装后,运送到具备条件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测。6、样本采集记录:采集过程中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中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样本数量等应作详细记录。 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内容:(1)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2)暴露的潜在后果(3)自然感染途径(4)实验室操作所造成的非自然途径感染(5)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6)病原微生物的浓度(7)病原微生物的宿主(8)感染性物质的来源(9)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10)拟进行的实验操作(11)涉及动物的病原微生物试验(12)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13)工作人员的素质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分级:1.一级生物安全水平,能够安全操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动物无明显致病性,对环境危害程度微小,特性清楚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2.二级生物安全水平,能够安全操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动物致病性低的、对轻微危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3.三级生物安全水平,能够安全地从事G内和G外的、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能够安全的从事G内和G外的、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实验室感染高度危险,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生命和环境的、没有特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微生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1.实验人员接触被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动物。2.饲养动物将接种的病原体通过呼吸、粪和尿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若实验人员防护或操作不当,会因接触污染物而感染。3.实验研究的野生动物也可携带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 4.实验动物在运输过程中感染病毒,而实验室未对动物彻底隔离观察和检测就直接进入实验,可能引起实验室污染及对实验人员危害。 个体防护装备应用的注意事项:1)个人防护用品应符合G家规定的有关标准。2)在危害评估基础上,按不同级别防护要求选择适当个人防护装备。3)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对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应有明确的书面规定、程序。 个体防护装备的主要内容和用途:个体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外套工作服、长工作服、正压防护服、鞋套、长筒靴、防毒面具、面罩和安全眼镜等,使用防止人员受到化学和生物等有害因子伤害。 #p#分页标题#e#
中G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的分类:依据《中G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我G将医学微生物按其对人类危害性以及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分为四类。菌毒种:一类:传染性强对人危害大的烈性传染病的微生物菌种,感染后引起的症状严重并危及生命,缺乏有效预防措施的烈性传染病菌株,包括G内尚未出现的传染病菌株。此类菌种易造成实验室感染。如鼠疫耶尔森菌、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天花病毒、黄热病毒、马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二类:感染后可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可危及生命,发病后不易治疗,对人群危害较大的微生物菌种,可造成实验室感染。如狂犬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型隐球菌等。三类:危险性与危害程度一般,感染后的症状较轻,具有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微生物菌种,一般不引起实验室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柯萨奇病毒等。四类:菌苗与疫苗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弱毒与减毒的微生物菌种及各种低致病性微生物菌种。但生产各种烈性传染病灭活疫苗使用的菌种(强毒株)按相应安全级别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内容:1)实验室生物污染的原因、方式;2)气溶胶产生的原理、物理性质和减少气溶胶产生的方法;3)实验室废物的危害及处理方法4)实验动物的接种、管理及尸体处理原则5)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和原则6)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及消毒7)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及其事故处理8)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方法及其效果监测等。培训结束要进行评估,判断培训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 
实验室中样品的安全操作:标本容器.**好使用塑料制品,坚固、盖好无泄漏、正确粘贴标签。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卷在容器外面,要分开放置,**好放在防水袋里。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应使用二级容器,并将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可以耐高压灭菌或耐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密封口**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标本接收.大量接收标本的实验室应当安排专门的房间或空间。打开包装.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的内层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